宝岛中秋说团圆-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09 10:53: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宝岛中秋说团圆

字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夜,微风,抬眼望去,皎洁的圆月悬于天际,将光辉洒落下来。

  这是个在岛内民众看来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的传统佳节,走亲访友、烤肉聚餐、举家团圆……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中秋氛围。

  美景当前,美食不可或缺。台北一条条街巷内,人们或在骑楼廊下,或在自家楼顶支起烤肉架,与家人围坐一圈边烤边吃、共话家常,扑鼻的香味和欢快的笑声在空气中弥散。

  当地朋友说,台湾有“中秋四宝”:赏月、吃饼、烤肉、剥柚。赏月、吃月饼象征着阖家团圆。“柚”与“佑”谐音,剥柚代表着祈求“月亮保佑”之意。至于中秋烤肉这一新晋习俗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20世纪80年代一则成功的烤肉酱广告“一家烤肉万家香”,让烤肉席卷全台,盛行至今。

  “台湾人喜欢热闹,中秋又是团圆的节日。皓月当空,和家人一起吃吃喝喝、谈天说地,异常热闹。”台北市民高先生的一席话,道出了台湾中秋酷爱品尝美食的缘由。

  从妈祖到月娘、从土地公到保生大帝,台湾有着丰富多元的民间信仰。每逢中秋,祭拜神明是不少家庭的传统习俗。

  甘醇的美酒、软糯的糕点、清香的时令水果、色泽诱人的各式肉类……台北市民王小姐与父母在家中一起摆上一桌美食,虔诚地祭拜神明。“希望未来也能阖家平安、幸福美满。”她说。

  一众可口美食背后,离不开从业者的辛勤付出。他们用巧思与汗水,将节日的味道传递到食客的舌尖。

  黄梓城主理的二和珍饼店位于台北老城区万华,是一家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家族店铺。像这样的传统饼店,在岛内还有许多。

  “我曾经是一名工程师,朋友对我这么大跨度的职业转变都没想到,但其实我是很乐意的。”黄梓城笑着说。与员工一同传承好传统味道、撰写策划案吸引年轻客群、创新视觉设计实现美食既好吃又好看,是他的日常工作。

  在他看来,将糕饼做得更加美味是最关键的。“小时候过中秋节,就对一道道美食印象深刻。”如今,黄梓城的心愿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为中秋佳节增添香甜地道的滋味。

  台湾民俗专家谢源张认为,台湾一系列民间习俗源于大陆,但历经岁月,在具体形式上又有所发展,已成为兼具历史文化内涵与民间在地特色的宝藏。

  仪式感满满的节庆背后,是台湾民众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喜爱。每到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岛内一众孔庙会举行祭祀大典,向中华民族至圣先师孔子致敬;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后,他们和大陆民众一样焚香祭祖、祈福未来;端午节一场龙舟赛中,记者遇到台北一支参赛队伍里不少人年近60岁,但兴致不减,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民俗活动很有意思”,也知道“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因为对中华历史文化的热爱,许多岛内民众也希望到大陆走走看看。尽管当局拒不解除赴大陆旅游的“禁团令”和对民众赴大陆旅游的所谓“橙色”警示,今年上半年台湾仍有超过150万人次赴大陆旅游。介绍春秋战国文化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体现隋唐五代绘画特色的莫高窟、展示古代士大夫隐逸文化的苏州园林……许多历史文化景点中,都有台湾游客的身影。

  今年岛内中秋小长假期间,恰逢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多场特展,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唐朝僧人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苏文忠公奏议》,一件件艺术瑰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观、生动地展现在民众眼前。

  基隆市民刘先生一边看着展品,一边连呼过瘾,“这份文化大餐,使得这个中秋节过得别具特色”。

  刘先生是一名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最喜爱的词句就是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说,海峡两岸共赏一轮明月、共庆阖家团圆,这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浪漫,可见对于团聚的向往,始终印刻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周文其 齐湘辉)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