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丨无用之用可为大用——透过诺奖看科学初心-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09 22:16:19
来源:新华网

专栏丨无用之用可为大用——透过诺奖看科学初心

字体: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9日电 题:无用之用可为大用——透过诺奖看科学初心

  新华社记者郭爽

  每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的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是对人类重大科研突破的礼赞,也是对科研初心的回响。对着我们的镜头,诺贝尔各奖项多名评委不约而同强调:科学研究唯有从“热爱”和“好奇”出发,勇于发现“无用之用”,方能获得真知。

  回望历史长河,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很多都曾被视为“无用之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曾广受质疑和批评,一度被认为只是纯数学游戏;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们,最初也未曾料想这些抽象理论会催生现代信息技术革命……

  “总有人不为掌声而行,不为功利而往,只遵从内心的热爱和热情,也许孤独困苦,但他们依旧坚守在看似无用的荒原上,去走那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最终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前主席、评委埃娃·奥尔松对记者说。

  正是凭借对量子隧穿理论的浓厚兴趣,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约翰·克拉克组建的团队最终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得以“看见”曾只存在于微观领域的量子现象,并为新一代量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诺奖公布当天发布会现场电话连线另一端,克拉克颇感意外地说,从未想过自己的研究会成为获得诺奖的基础。

  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打破长期以来科学界的固有认知,发现了能在识别“敌人”同时避免“内战”的免疫系统“卫士”——调节性T细胞,从而为开辟外周免疫耐受这一全新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宣布后,在大阪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坂口志文寄语年轻研究人员:“坚持下去,找到自己的路,继续做你喜欢的事。”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北川进所坚持的金属有机框架研究,曾被认为“没什么用处”、甚至一度申请不到经费,但最终他的研究为化学创造了“新的房间”,不仅拓展了化学研究的边界,更深远影响了能源、环境和材料科学。诺奖评委会发给记者的官方资料显示,北川进的座右铭源自古老东方哲学:“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作为一名科学家,研究的初衷绝不应该是为了获奖。”诺贝尔化学委员会评委邹晓冬在8日的采访中表示,“用自己真正的热爱去挑战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并且能够持之以恒,这才是最珍贵的科学精神。”

  科学之美,正在于此——它不为功利而生,却能惠及众人;它不求速效,却能改变生活。跨越经验与直觉的局限,努力追求“无用之用”的大智慧,正是科学探索的永恒魅力。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