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习酒 溯源中国·真实品质可信品牌案例研究报告-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11 09:29:32
来源:新华网

贵州习酒 溯源中国·真实品质可信品牌案例研究报告

字体:

  1 研究背景与引言

  当前中国消费品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品质革命,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与可信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和打造透明可信品牌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酒这一传统行业中,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习酒”)通过数十年的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构建了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程可追溯与品质控制,为行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优秀案例。本报告通过深入分析习酒的质量管理实践,旨在挖掘其品质建设的核心要素,为“溯源中国·真实品质可信品牌”建设提供参考范式。

  贵州习酒总部位于黔北高原赤水河中游、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二郎滩渡口,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企业占地面积8000余亩,拥有员工1.5万余人,是一家拥有73年历史的白酒生产企业。作为当地白酒产业的“龙头”,贵州习酒已在此扎根七十多年。近年来,习酒销售额逐年上升,2024年品牌价值为2896.21亿元,位列中国白酒前八名、中国酱酒第二名。

  君子之品,东方习酒。贵州习酒恪守“崇道、务本、敬商、爱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践行“知敬畏、懂感恩、行谦让、怀怜悯”的习酒品格,释放创新潜能,不断向开放、智慧、美丽的现代化酒企转型升级。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膺第三届“贵州省省长质量奖”、第十八届“全国质量奖”“亚洲质量卓越奖”“2023年全国质量标杆”“贵州省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先进企业”等荣誉。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习酒对“质量就是生命”质量价值观的坚守和对卓越品质的不懈追求。

  2 质量理念与文化体系

  习酒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其深入人心的质量文化和系统化的质量理念。公司确立了“质量就是生命”的质量价值观,将质量提升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正如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地强强调的:“质量是推动习酒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要坚持‘质量就是生命’质量价值观,传承工匠精神,秉承古法酿造”。这一理念已经融入习酒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信念和行为准则。

  2.1 质量文化的体系化建设

  习酒的质量文化体系建设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以“提升质量引领力、推进质量执行力、加大质量保障力、增强质量支撑力、激发质量竞争力”为五个着力点,将质量文化贯穿到整个管理和生产流程的全员全过程。公司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和制度建设,使质量意识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从高层管理者到一线生产工人,都对质量有着极高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种全员参与的质量文化为习酒的高品质产品提供了坚实基础。

  表:习酒质量文化体系结构

组成要素

具体表现

实施效果

价值理念

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质量价值观

形成全员质量共识,指导企业决策

制度规范

建立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

确保产品质量稳定一致

行为表现

传承工匠精神,秉承古法酿造

保持传统工艺的精准执行

物质表现

建设先进生产设施和质量检测中心

为高质量产品提供物质保障

  2.2 人才培育与质量意识提升

  习酒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品评能力培养。公司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加大品评人才培育力度,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习酒拥有贵州省QC评委11人,全国QC评委1人,这些专业人才为习酒的质量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公司还定期举办职工技能竞赛和“习酒工匠”评选活动,表彰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使追求卓越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基因。

  3 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

  习酒的质量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构建了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控制体系,从原料采购到消费者体验,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质量设计和严格控制。

  3.1 供应链管理与原料控制

  在原料控制方面,习酒将质量管理活动延伸至上游供应方,在关键原料上采用与当地政府合作的模式,在赤水河流域的理想区域建立习酒基地,逐步打造出习酒“100公里”供应圈。采购过程中,实施质量三级验证制,确保“质”“量”双保障。这种近距离的供应圈设计和质量验证制度,既保证了原料的质量稳定性,也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质量风险,为最终产品的高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3.2 生产工艺精细化控制

  习酒的生产工艺严格控制,遵循传统的酱香型白酒酿造方法,同时融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2024年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习酒》(DB52/T 1029-2024)地方标准详细规定了习酒的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习酒的酿造过程包括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整个生产周期长达一年。这种复杂的生产工艺要求对每个环节进行精确控制,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在制曲环节,习酒引入了国内首台高温复合型仿生压曲机,这种设备精准复刻传统人工压曲动作,压制出的曲块呈完美龟背状,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得更为充分,酿出的酒风味也更加醇厚。此外,习酒还开发了无线温湿度监测系统,工作人员在监控室就能实时掌握曲房内的温湿度变化情况,更好指导生产,有效提升曲坯发酵质量。

  3.3 包装物流数字化管理

  在包装和物流环节,习酒也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走进贵州习酒李子春包装物流园,全自动生产线和智能监控系统确保了包装过程的高标准和一致性。智能定向压盖机、自动装盒机、夹托输送机等自动化设备大大提高了包装质量的稳定性。“以前一条包装线挤满16人,现在只需两人盯着设备”。这种自动化包装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波动。

  在仓储物流环节,5G混合专网指挥下的AGV机器人搬运速度比人工提升数倍,且差错率近乎为零。这种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确保了产品在仓储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实现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质量可追溯。

  4 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赋能

  习酒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科技赋能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

  4.1 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习酒坚持“科技兴企”战略,遵循“学习-借鉴-转化-创新”的技术创新路线,发挥资源优势,对标行业内外,跟踪前沿技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公司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研究主体,以国家CNAS认可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对外合作窗口,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已基本建成集产品、食品安全和微生物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研究平台。包括风味物质体系、感观品评体系、酿造功能微生物体系等在内的相关关键技术研究,正日益成熟和清晰。

  4.2 数字化转型升级

  习酒的数字化转型覆盖了从生产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公司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建设,构建起“十七个系统+十六中心”,打造出习酒“三层+五化”全产业链生态云平台,快速获得数据信息,提高生产经营决策运营效率。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质量管理的精细化提供了数据支持。

  在制曲车间,无线温湿度监测系统使工作人员能够在监控室实时掌握曲房内的温湿度变化情况,更好地指导生产,有效提升曲坯发酵质量。在包装车间,数字监测大屏实时显示着包装车间的运行情况,方便工人监测生产线运营状态。这些数字化手段大大提高了质量管理的精准性和及时性,使质量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表:习酒传统与数字化生产模式对比

生产环节

传统模式

数字化模式

质量提升效果

制曲

人工控制温湿度

无线温湿度监测系统

曲坯发酵质量显著提高

酿造

依赖老师傅经验

数据化监控工艺参数

工艺稳定性增强,质量波动减少

包装

人工操作,16人/线

自动化设备,2人/线

包装质量一致性提高

仓储

人工搬运,差错率高

AGV机器人,差错率近乎为零

产品损坏率和差错率大幅降低

  5 标准建设与品质认证

  习酒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和质量认证工作,通过标准化和认证认可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管理能力。

  5.1 地理标志与标准制定

  2024年8月28日,贵州省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习酒》(DB52/T 1029-2024)地方标准,该标准由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等单位共同起草。这一标准替代了2015年版的标准,对习酒的质量技术要求进行了全面规定,包括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和净含量要求等。标准的发布实施为习酒的质量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也为消费者识别正宗习酒产品提供了参考。

  标准规定了习酒的感官要求,包括色泽和外观、香气、口味和风格等方面。如习酒应具有“微黄、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无杂质”的外观,“酱香突出、空杯留香持久”的香气,“醇厚丰满、细腻体净、回味悠长”的口味。这些感官指标的保护确保了习酒独特的风格和品质的一致性。

  5.2 质量认证与国际认可

  习酒的质量管理成就获得了国内外质量组织的高度认可。2022年,习酒公司洞悉QC小组以“降低金钻纸箱损耗率”为课题,参加第47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ICQCC),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习酒的质量管理活动水平,并一举斩获大会最高荣誉——特等金奖。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ICQCC)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中国质量协会、新加坡生产力协会、日本科学技术联盟、韩国标准化协会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质量组织联合发起,以其参会规模大、涉及面广、凝聚力强的特点,被誉为“质量奥林匹克”。此次获奖是习酒公司QC小组首次在国际质量管理大会上崭露头角,便一举夺魁,充分体现了习酒公司近年来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卓有成效。这也是继2019年获得第十八届全国质量奖、2020年获得第三届贵州省省长质量奖、2021年获得亚洲质量卓越奖后,习酒在质量领域获得的又一重要荣誉。

  6 品牌价值与市场影响

  习酒通过持续的质量管理和品质提升,实现了品牌价值的快速增长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

  6.1 品牌定位与文化传播

  习酒坚持在战略高度塑强品牌、释放价值。近年来,习酒深挖君子文化、鰼部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创新性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君品文化”体系,并相继推出“中国年·喝习酒”“中秋夜·喝习酒”“君品·雅宴”《君品谈》等一系列相关活动或文化栏目,使“君品文化”成功“破圈”,迅速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IP,也使习酒逐渐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具有明显文化属性的产品。

  借势“君品文化”的破圈传播,习酒快速完善产品体系,并成功构建起覆盖酱香系列高端“君品习酒”、次高端“习酒·窖藏1988”、大众酱香“金钻习酒”和浓香习水系列产品品牌,形成了“1+1+N”产品结构体系,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在这一定位下,习酒集中优质资源打造大单品“君品习酒”和“习酒·窖藏1988”,在市场上迅速打开局面、站稳脚跟。

  6.2 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

  习酒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了解,在习水县,白酒贡献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县的74%以上,贡献的税收占全县的75%以上,而习酒作为当地酱香酒头部企业,则贡献了一半以上的GDP与财税,成为全县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经济效益显著。

  同时,习酒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公益责任等方面,坚持履行作为国企的责任担当。习酒连续19年开展“习酒·我的大学”大型主题公益奖学活动,已累计出资1.59亿余元陪伴近2.6万名优秀学生圆梦大学。这些善举让习酒获得了“全国优秀社会责任企业”“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突出贡献者”“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等称号。

  7 结论与启示

  贵州习酒的质量管理实践为中国传统食品制造业提供了一个成功转型和升级的优秀案例。通过研究习酒的质量管理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7.1 质量管理是系统工程

  习酒的成功表明,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文化理念、制度规范、技术标准、人才队伍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习酒建立了完整的质量文化体系,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培养了专业的人才队伍,引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这些要素共同作用,构成了习酒高质量产品的坚实基础。其他企业学习习酒经验时,需要全面系统地思考质量管理,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某个环节或措施。

  7.2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

  习酒的成功还在于它很好地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一方面,习酒坚持传统的酿造工艺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入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模式为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其他传统食品制造企业也应当在保持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双重提升。

  7.3 质量信任需要全程可追溯

  习酒的案例还表明,建立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需要全程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工艺,从包装物流到市场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信息记录。这种全程可追溯体系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度。在当前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日益关注的背景下,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已经成为食品企业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贵州习酒通过系统的质量管理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构建了全程可追溯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为“溯源中国·真实品质可信品牌”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参考范式。习酒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将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将消费者信任作为品牌的核心资产,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和高可信度的代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轻工消费品质量安全)、新华网溯源中国工作组】

【纠错】 【责任编辑:赵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