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的希望:战乱中也门人的日常
孩子们在也门北部哈杰省一所学校的茅草屋里上课
文/《环球》杂志记者 尹炣(发自萨那)
编辑/刘娟娟
也门,因其适宜的气候和天然条件优越的港口,古罗马人曾将这里称为“幸福阿拉伯”,将其与占据阿拉伯半岛大部分面积的沙漠地带区分开来。但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远谈不上幸福。
持续多年的冲突、动荡,使得也门成为阿拉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冲突导致的人道主义危机持续十多年,但国际关注和援助远远不足,燃料、粮食、电力等基本生活物资极度短缺。
然而,困境中的也门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生存与坚强。在萨那、亚丁、塔伊兹和马里布,孩子们露天上课,小店女主人坚守技能传授,农民依靠驴拉犁耕种,邻里间互帮互助……每一个微小场景,都彰显生命力的坚韧,也向世界呼唤着关注。
战火中努力上学的孩子们
冲突让也门的教育体系几近崩溃。教室坍塌、教材短缺、教师流失,大量儿童被迫辍学。然而战火中,仍有人坚守课堂,守护知识的火种。
在塔伊兹省马费尔区,一所学校因战争被改作军营,师生不得不迁到山下的树下上课。炎炎烈日下,孩子们席地而坐,脚下是碎石与尘土,双手捧着破旧的练习册。教师穆吉布·萨卜里说:“这里没有桌椅,也没有课本,我能做的只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读写教给他们。工资几个月没发,但只要孩子们还来,我就会坚持。”
10岁的阿米娜每天步行3公里山路来上课。她说:“我不怕远,只怕有一天老师不再来了。”父亲在冲突中受伤,母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阿米娜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名医生,帮助像父亲一样的病人。《环球》杂志记者看到,她的书包已褪色、角落破损,但她仍认真翻阅作业,双手时不时在笔记上写下未来设想。
条件如此艰苦,也并非所有孩子都有机会上学。9岁的哈立德正牵着一头驴去打水,回到家后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他告诉记者:“以前我也来读书,但家里需要人干活,只好辍学。”生存压力迫使孩子们过早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
在塔伊兹市郊的流离失所者营地,38岁的母亲法蒂玛带着4个孩子住在破旧的帐篷中。她说:“大儿子15岁,只上过3年学,如今在市场里帮人搬货。二女儿还在读书,但我不知道还能撑多久。”记者看到,孩子们白天挑水、帮忙干活,夜晚在微弱灯光下拼命完成作业。
15岁的拉希布·阿卜杜在马里布市中心靠卖烤糕点养家。他推着破旧的三轮车,从清晨站到深夜,勉强卖出一些糕点。“我无法完成学业,只能出来工作。”拉希布的眼神里仍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希望有一天能再次坐在教室里,读书、写字。”
在萨那市,17岁的青年优素福失去了父母,在亲戚和慈善机构的帮助下完成了中学学业,如今在社区学校担任志愿教师。他每天骑自行车在不同社区往返,风尘仆仆,坚守着教学岗位。“我不想像同龄人那样去打工或者参军。如果能让哪怕一个孩子重新拿起书本,就很值得。”记者看到,他在破旧教室中为十几名学生讲解算术题,孩子们紧盯着黑板上的数字,偶尔风吹起灰尘,但孩子们求知的渴望未曾消退。
也门教育官员向记者表示:“在持续的战火和经济崩溃中,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庭最先放弃的选择。孩子们要么去打工,要么被卷入武装冲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显示,也门有超过450万学龄儿童辍学,数千间教室被破坏或改作他用,2/3的教师自2016年以来未领工资或转行做其他营生,约740万儿童迫切需要保护,他们面临做童工、早婚、性别暴力、武装团体招募及地雷威胁等各种风险。在也门,教育不仅涉及儿童权益,更关乎社会稳定与重建。
艰苦环境下人们顽强生存
在也门南部港口城市亚丁,酷热的夏季成为每个人生活的背景。居民们每天忍受长达20小时的停电,气温高达40℃时,有限的电力显得尤为珍贵。
39岁的私营公司员工萨玛·纳赛尔用2000美元的积蓄购买了屋顶太阳能系统,但仅能为家中的风扇、灯泡和冰箱短暂提供电力。她说:“每天能用电4到6小时——如果幸运的话。没有风扇,孩子整夜会因为太热哭闹。”
烹饪用气短缺让生活变得十分艰难。居民在加气站排队12小时是常有的事,而燃气价格因供应紧张高于官方标准。萨玛说:“官方价格是8000也门里亚尔(1000也门里亚尔约合30元人民币),但黑市商贩要价1.1万,有时甚至更高。”
农田灌溉同样困难。在萨那以西的卢卢瓦地区,雨季姗姗来迟,农民只能依赖昂贵且不稳定的柴油水泵或太阳能水泵取水。因为成本太高,农民穆罕默德·萨利赫·贾马尔放弃了柴油拖拉机,改为用驴拉犁来耕田。“没有雨,又买不起昂贵的柴油来启动水泵,只能使用太阳能水泵。而阴天和雾天时,太阳能水泵就无法长时间工作。”
《环球》杂志记者看到,农民引导驴子拉犁耕田,孩子们在一旁挑水、运肥料。每一次的耕作与灌溉,都像是在向世界无声宣告:即便在战争与贫困中,也门人也依然在顽强生存。
也门阿姆兰省的农民在田间劳作
期待复苏的城市
如今的亚丁,就像一座被遗忘的孤岛。道路上的检查站、零散的武装人员,使出行极为不便。人们既无法前往北部绿地去避暑,水、电、燃料的供应也很不稳定。
街道上,空荡的灯柱、破碎的水管、堆积的垃圾……虽然战争远离,生活并未恢复如常。有居民哀叹:“我们在慢慢被消耗,好像活着本身就要付出代价。”
邻里之间的互助成了维系生存的关键:有人帮忙挑水,有人分享粮食,有人修理风扇或手机。在这些微小行为中,亚丁的人们展现出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一名15岁男孩穿上制服,背起步枪,他告诉《环球》杂志记者:“读书没有意义,我要帮家里拿食物和药。”他的故事如同也门千万儿童的缩影——在教育与生活之间,他们优先选择生存。
在亚丁闷热的夜晚,当电力一次次消失时,记者走到漆黑的室外。城市仿佛屏住了呼吸,只有几台私人发电机在不安地轰鸣。头顶的路灯早已熄灭,玻璃灯罩破碎如同失明的眼睛。我不禁想,人们还要在这样的生活中忍耐多久?亚丁虽然挨过了战火,却被冷漠束缚——一座没有子弹,却在崩塌中慢慢窒息的城市。
“女士小店”
萨那的一条狭窄小巷里,22岁的阿斯玛·胡米亚里正在小店里专注地为顾客更换手机屏幕。这里是萨那少有的女性手机维修店之一——“女士小店”。来店里修手机的多是各个年龄段的女性。
“有时,一部能打通的手机,就是战乱中唯一能连接家人的桥梁。”阿斯玛说。《环球》杂志记者看到,她手里拆解着一部旧手机,背后堆满备用零件,空气中混杂着塑料和焊锡的气味。
创立这家小店,源于阿斯玛的一次经历:家里手机损坏,内部保存有重要信息,但缺乏女性维修店,于是阿斯玛自学手机编程和硬件维修,并在父亲鼓励下于2023年开设了这家店,同时培训其他年轻女孩。
顾客穆罕默德·埃里亚尼说:“把手机交给女性维修人员,我觉得家人的隐私更有保障。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店铺。”
店里墙上的黑板上写着“周五培训课程”。每到这天,年轻女孩们都会排队学习拆机技巧和基本编程。阿斯玛说:“每修好一部手机,每帮一个女孩保护隐私,都是对抗战乱焦虑的一点点胜利。”
这个小店不仅是生计所在,也成为社区女性自立的象征。风扇嗡嗡作响,电力供应时断时续,而夜色中闪烁的手机屏幕微光,温暖着人心。这种努力微小而具体,却绘就普通人不向困难低头、竭力争取美好生活的感人画卷。
战火下也门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提醒着世界:战争无法摧毁也门人对生活与知识的渴望,在坚守中延续希望,用行动守护家庭与社区,他们的微光依然可以照亮未来。
(李欣芸、法里斯·哈米里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