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普托三日书

马普托大教堂
文/《环球》杂志记者韩旭
编辑/胡艳芬
2025年是中国与莫桑比克建交50周年,也是莫桑比克独立50周年。我奔赴该国参与筹备并报道由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馆、莫桑比克外交与合作部、新华社非洲总分社联合主办的中莫建交50周年图片展,紧凑的三日工作,也让我邂逅了这座依海而生的葡语城市——马普托。
在城中
初到这座非洲东南角的海滨城市,扑面而来的既有热带海风,也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气息。作为莫桑比克首都的马普托,街头巷尾仍保留着葡萄牙殖民时代的斑驳印记,刻录着民族独立与时代变迁的深刻记忆。三天时间虽短,却也让我触摸到这座城市的脉动。
马普托旧称“洛伦索·马贵斯”,得名于16世纪探索莫桑比克南部海岸的葡萄牙探险家。葡萄牙人随后在此设立贸易点,逐步将其发展为重要殖民据点。这个名称沿用数百年,象征着葡萄牙在非洲东南部的存在,直至莫桑比克独立后更名为马普托。
城市中保存着大量殖民时期的葡式建筑,尤其是建于20世纪初的马普托中央火车站极具代表性,车站主楼有着浅绿色和米白色相间的外立面,柱廊和拱门的设计错落有致,楼体中央一个硕大的时钟镶嵌其间,圆顶钟楼耸入晴空,沿袭葡式传统的同时,也散发着欧式宫廷建筑的气息,成为马普托城市天际线的重要一笔。这座车站在阳光下显得庄重而典雅,与正对面的世界大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遥相呼应。
站前人来车往,仿佛还能听到昔日蒸汽机车的汽笛声;站内旅客有序踏上带着浓重时代感的老旧列车;远处仿佛跨入云端的马普托大桥,被夕阳勾勒出壮阔的剪影。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火车站,曾于2009年被美国杂志《新闻周刊》列为“与旅程一样美好的火车站”榜单第七名,并将其描述为“可能是”非洲最美丽的火车站。
步入独立广场,莫桑比克首任总统萨莫拉·马谢尔高大的雕像,肃然屹立在广场中央。雕像正对着车水马龙的萨莫拉·马谢尔大街,背靠马普托市政厅,仿佛在注视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这座广场象征着1975年莫桑比克摆脱葡萄牙殖民统治、实现独立、迈向民族自主的历史时刻,承载着几代人关于自由与尊严的记忆。在广场旁的街道,几位老人围坐在绘有棋盘的简易木板前,用瓶盖做棋子下着国际象棋,时不时谈起往事;路过的年轻人和游客则在广场和雕像旁驻足合影。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惬意在这里交融。
在老城区的市场,你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律动。摊位密集,售卖各式各样的热带水果、香料和手工艺品,不同肤色的游客在此聚集,叫卖和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除葡萄牙语外,英语、西班牙语和法语的声音也夹杂其间。
一位卖木雕的老者向我热情推荐:“马普托是座桥梁,连接着非洲的传统与葡萄牙的影响,你真应该买点我们的纪念品带走。”
马普托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殖民历史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现实中的社会分层及不平等问题时有显现。但正是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复杂交错中,马普托展现出了独特的韧性和生命力。
在海边
莫桑比克以农渔业为经济支柱,印度洋海域为其渔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作为东南部非洲的重要出海口,马普托是区域物流的关键枢纽,是连接内陆国家与全球市场的重要门户。
清晨的海滨随处可见忙碌的渔民和渔船,与一旁早高峰的车道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晨光温柔,空气中弥漫着海盐的清新和淡淡的湿润气息。当阳光穿透云层投向海平面,神奇的丁达尔效应浮现,光柱兀自耸立于海上。
马普托的海呈现灰蓝、墨绿甚至浅褐色的调子,与同为印度洋沿岸的桑给巴尔、蒙巴萨的湛蓝海色截然不同,视觉上略显沉重。据了解,马普托沿岸的海域正处于河流和海洋的交汇口。
马普托城市景观(无人机照片)
7点吃完早饭,我趁着短暂的空当散步至附近的海滩,瞥见一个年轻渔民忙着整理渔网,准备出海。渔民叫科斯塔,与我热情地打招呼:“Bem-vindo,amigo(欢迎你,朋友)。”这也是我在马普托每天都能听到的问候。
我很好奇他在海上漂泊时的感受,他用英语和葡语混合着告诉我,他自幼靠海生活,热爱它也保护它。他的话语中没有浪漫的理想,却有一种质朴的坚定。科斯塔的渔船缓缓驶出港口,海风带着咸味扑面而来,海面泛起粼粼波光,我站在岸边久久凝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船影。
不远处的鱼市热闹非凡,是城市一天当中最具“海味”的地方。刚走近便闻到浓重的海水与鱼鲜混合的咸腥味。市场内摊位紧密排列,地面潮湿,商贩们卸货、分拣、叫卖,热闹非凡。
马普托可以说是海鲜天堂,海鲜种类丰富,价格实惠。硕大的龙虾在冰块上跳腾,鱿鱼的触手垂挂在铁桶边缘,金枪鱼、石斑鱼等一字排开,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鱼类,它们体型奇特、色彩斑斓,像是从水下龙宫中游来的生灵。
海洋供养了一代又一代马普托人,也丰富了城市的味觉记忆。在马普托,随处可见滨海海鲜餐馆与小酒吧,鲜嫩的生蚝、肥美的鱼虾,配上一杯冰镇啤酒或本地朗姆酒,便是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黄昏时分,当地人在海边聚会,亲友围坐在一起,音乐轻响,孩子在沙滩上追逐嬉戏,炭火上的海鲜作响,海风中混合着笑声与香气。
取之于海,也要回报海的馈赠,这不只是渔民科斯塔的朴素情感。近年来,马普托不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包括打击非法捕捞、设立海洋保护区等。我也真诚地期望这里永远是一幅海洋与城市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和谐图景。
传统与摩登
如果说历史和海洋构成了马普托的根与魂,那么不断变化的都市面貌则是它通向未来的方向与脉络。
距离独立广场不远处,有一座造型前卫、洁白高耸的哥特式建筑,那是马普托大教堂——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这座由葡萄牙建筑师设计的教堂落成于1944年,主塔高约60米,通体洁白的外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座“信仰灯塔”,在城市森林中显得别具一格。
我乘车前往马普托的新区,沿途所见,是与老城风貌截然不同的城市画面。由中企承建的马普托大桥犹如一道钢铁长虹,横跨马普托湾,是当前非洲最大的悬索桥之一。这座2018年通车的大桥将马普托市区与对岸的卡滕贝地区连为一体,大幅缩短了交通时间。中国与莫桑比克50年来的友谊与合作,正持续为马普托的发展注入动力。
桥下的港口区车水马龙,集装箱码头高耸的吊机正忙碌地作业,货轮、油轮、渔船往来穿梭。城市正依托其地理优势,加快建设印度洋沿岸的区域性交通与物流枢纽。入夜,港口依旧灯火辉煌,映照在海面上宛如星河入海,城市的另一面在这里缓缓展开。马普托港的现代化建设将莫桑比克的矿产、农渔产品送往世界各地。
港口旁,滨海大道延展数十公里,我放飞无人机(在合法情况下),缓缓推远,马普托的城市轮廓在视野中逐渐清晰,城区多条林荫大道与滨海大道交会,一幢幢现代化办公楼、公寓楼和酒店在印度洋沿岸拔地而起,与树木交错排列。
越靠近海的地方,新兴商务区越集中,而向内陆延伸的方向,则保留着更多老建筑和街区。这种空间上的分布,是城市发展的缩影。
这是一座正在发生变化的城市,旧与新、慢与快在这片土地上同时上演。在马普托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并未缺席。沿街可见涂鸦艺术墙、现代雕塑与书店,年轻人用音乐、舞蹈和色彩表达自我,用手机和社交媒体与世界对话。这些充满活力的元素与老城区的历史风貌、集市的民俗气息相互交织,构成一种多元而有张力的城市景观。
回望这三天的所见所闻,我常常想起在图片展布展现场,一位来自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的女学生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对我讲的话:“我们的城市不断发展,它有着自己的节奏,而我们就是它节奏的一部分。”那一刻我意识到,马普托的魅力,不只是历史与海洋,更在于它对未来的主动拥抱,以及对文化的自信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三日匆匆,未能细细品味马普托的每个角落,但这座城市与我曾走访过的圣多美和比绍这两个葡语城市,似乎共享着同一种独特韵味,也许这正是葡语国家独有的一种风格和态度。印度洋的海风掀起层层浪花,吹散街巷间的旧日尘埃,也轻拂着我的心绪,让我期待,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