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石化产业拉响“生存警报”

2025-09-30 19:22:02 来源: 《环球》杂志

2023年 12月 21日,一艘韩国籍化学品船空载下行至长江常熟段水域时发生起火爆燃。图为相关部门对事故船舶进行现场施救

2023年 12月 21日,一艘韩国籍化学品船空载下行至长江常熟段水域时发生起火爆燃。图为相关部门对事故船舶进行现场施救

文/《环球》杂志记者 孙一然(发自首尔)

编辑/马琼

“韩国石油化学正走向死亡”“石化产业被逼至悬崖边”……面对韩国石化产业现状,韩国媒体如此报道。

在韩国近期召开的一场石油化学产业主题论坛上,波士顿咨询集团韩国代表合伙人金志勋表示,“从当前韩国国内石化企业的营业利润和财务状况来看,若当前萧条情况再持续3年,一大批企业将进入法院接管程序”。他警告称,在一些周边国家扩建乙烯、丙烯等基础原料生产设施,中东产油国直接提炼生产石化产品的背景下,能够撑过3年以上的韩国本土企业将不足五成。

失去核心竞争力的韩国石化产业,眼下正深陷近年来最为严峻的生存困境。面对这一严峻局面,韩国政府已向业界发出呼吁,敦促其主动展开业务重组,削减产能,以求扭转颓势。

“被逼至悬崖边”

据韩媒报道,韩国石化原料生产龙头企业——丽川石脑油裂解中心(以下简称“丽川NCC”)8月中旬召开理事会,通过“从股东公司借款批准案”,由此从共同大股东韩华集团和DL集团获得3000亿韩元(1韩元约合0.005元人民币)的资金贷款。而早在今年3月,丽川NCC已从这两大股东处获得2000亿韩元的援助。韩华集团和DL集团内部有声音认为,不排除未来追加资金投入的可能性。《朝鲜日报》指出,丽川NCC当前的处境,反映了韩国经济在面临外国激烈竞争时所感受到的巨大压力。

丽川NCC是韩国石化产业的代表性企业,被称作“石化产业的三星电子”,2017年营业利润突破1万亿韩元。然而仅仅8年之后,丽川NCC传出破产传闻。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从2022年到2024年,丽川NCC累计赤字达8200亿韩元,财务状况持续恶化,2026年到期的贷款规模则达5100亿韩元左右,公司发展前景黯淡。

丽川NCC的处境只是冰山一角。走进丽川NCC工厂位于全罗南道丽水国家产业园区,眼前是一片萧条景象。园区附近的加油站工作人员告诉《中央日报》,“景气的时候,大型卡车都排着队出入园区,最近都很难见到(这场景)”。离园区不到3公里的餐饮一条街,即使在平日午餐的黄金时段,餐厅里也透着冷清。

丽水产业园区内共有141家石化企业入驻,包括丽川NCC、LG化学、乐天化学等大企业。据韩国产业园区公团统计,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丽水产业园区内石化企业雇佣人数为16779人,同比减少5077人。在园区工作的工人李宇锡(音)说:“一同从故乡过来打工的有四个人,现在都走了。感觉现在不景气,我也准备跳槽了。园区没有人了,周边商圈也热闹不起来。”

丧失核心竞争力

韩国专家分析称,韩国石化产业已在结构上丧失竞争力——对单一产品的依赖,缺失创新与竞争力,是韩国石化产业没落的主因。

以丽川NCC为例,公司主要业务是将原油提炼过程中产生的衍生物石脑油进行热裂解,生产乙烯、丙烯等基础石化原料。这一业务结构特性决定了其收益受制于原油和石脑油价格。油价下跌时,原料成本下降,利润增加;一旦油价上涨,原料成本飙升,盈利能力便急剧下降。这种过度集中于单一基础原料业务,以及对国际油价波动极为敏感的僵化产业结构,造成了丽川NCC如今濒临破产的局面。

从深层角度而言,丽川NCC当前的困境源于其固守传统、缺乏创新的企业文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司早在2018年的一份事业报告书中便已清醒地认识到存在“垂直系列化薄弱,业务具有局限性”这些问题,但此后并未作出改变。

乐天化学也是韩国石化产业巨头之一。与丽川NCC一样,在乐天化学的产品结构中,乙烯、丙烯、石脑油裂解装置等通用型产品的比重很高。这种结构在市场繁荣期曾带来巨大回报,驱动两家公司激进扩张。韩国一度将近一半的乙烯产品出口至中国。但与技术力决定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不同,通用产品更容易被赶超。

据《中央日报》报道,随着全球乙烯产能的持续扩张,韩国石化产业受到严重挤压。2023年中国生产乙烯5174万吨,约为当年韩国乙烯产能(1280万吨)的4倍。市场上供过于求和价格下跌,让包括丽川NCC、乐天化学在内的韩国大型石化企业在出口市场上折戟。

与此同时,中东产油国加入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压力。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在石化行业中拥有原料价格优势,这些国家为推动其产业多元化,相继进军石化产业并进行大规模投资,加剧了供过于求的状况。据业内估算,中东产品的价格仅为韩国的三成左右,中国产品价格也比韩国产品低15%至20%。韩国企业陷入“越卖越亏”的困境,通用化工产品市场几乎全面被压缩。

韩国檀国大学研究生院科学技术政策融合学科教授金龙镇强调:“当前韩国石化产业的低迷,并非源于过去几年周期性的景气变动,而是因为自身竞争力下降,已经难以为继。政府必须明确提出改革方向,推动产品高附加值化,以恢复韩国在全球市场的出口竞争力。”

2024年 6月 24日,消防员在韩国京畿道华城市的火灾现场工作

2024年 6月 24日,消防员在韩国京畿道华城市的火灾现场工作

政府呼吁重组

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具润哲,8月20日呼吁石化业界主动开展业务重组,并承诺政府将全力配合。具润哲当天以石化产业为主题主持召开“关于加强产业竞争力的有关部门长官会议”,向因全球供应过剩和竞争力减弱而面临危机的石化产业“动刀”。

在会议上,韩国10家主要石化企业签署了有关业务重组的协议。协议内容包括石化行业必须自主削减生产设备,最大限度减少年产量370万吨,并在年底前向政府提交计划,说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润哲说,“已有迹象表明全球石化产业供应过剩,但韩企却沉迷繁荣时期,扩增产能,甚至错过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良机,如今陷入巨大困境。只有削减过剩产能和提高根本竞争力才能渡过危机。”

具润哲特别指出,推迟业务重组或欲搭便车的企业,将被排除在政府支援对象之外。

但一项调查显示,让石化企业自行“刮骨疗毒”难度不小。《中央日报》9月初针对国内10家石化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仅有4家企业将“包括工厂停工在内的结构调整”列为优先自救方案。石化业界对“自主结构调整”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各企业也基于自身利益,打起了各自的“小算盘”。

某石化企业相关人士对《中央日报》表示,“结构调整有方向和力度之分,现在的情况关乎企业的‘生死’,要么彻底放弃主力业务,要么公司间进行合并。从企业立场来看,这是一场与竞争对手的博弈,政府却让企业自行决断,难免陷入困境。”

各企业的组织架构也决定了结构调整的可行性程度和推进速度。例如,LG化学等单一集团控股结构的企业,决策效率相对较高;而像丽川NCC这类合资企业,因多方利益交织,结构调整就面临重重障碍。

韩国石化业界与专家则认为,在业务重组过程中,政府应给予更多引导与切实支援。

韩媒指出,石化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约40万人,一旦一两家大型企业停产或破产,将波及上下游数十家合作企业,对地方财政造成严重冲击。韩国《朝鲜日报》报道说,2024年,丽水、蔚山、瑞山等设有石化产业园区的地区所属税务署,征收国税总额约13.4万亿韩元,相较石化产业繁荣时期的2021年下降超三成。

首尔科技大学教授刘勋指出:“当前,问题已然超过了单靠企业自身就能解决的阶段,必须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危机时期对银行业进行结构重组那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若任其发展,当地经济也会崩溃。”

韩国舆论认为,在重组过程中可借鉴日本过往经验。韩媒News1报道称,十多年前日本处于与韩国如今一样的状态,日本政府在提出减产目标的同时,还公布了明确的支援措施,为企业大胆推进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由此,日本石化企业通过设备整合,降低通用型产品产能,成功实现了向以高附加值产品为核心的结构模式转型。

当前韩国政府虽然引导企业主动减产,但也强调“先企业自救、后政府支援”的方针。韩国政府计划在综合考量业界提交的业务重组计划的合理性,以及企业为自救付出的努力程度之后,才会制定相应的支持方案进行扶持,目前并没有出台任何激励措施。而日本政府此前推出明确的支援措施,给了企业进行大胆的结构调整足够多的底气。

一名韩国石化业内人士对News1说:“企业为改善体质而经历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政府难道不应该为石化产业的再次腾飞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