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防产值缘何暴涨

2025-09-30 19:25:03 来源: 《环球》杂志

1月 2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边境安全部队士兵参加共和国日庆祝活动彩排

1月 2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边境安全部队士兵参加共和国日庆祝活动彩排

文/李志珣 俞俊

编辑/黄红华

据印媒近日披露,印度在2024财年(2024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的国防产值达到了17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比上一财年增长18%,比5年前增长90%,比10年前增长高达226%。

国防产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防经济部门通过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总和,主要反映武器装备、国防工程、战略物资等产品的市场规模与价值。印度国防产值跨越式发展、连续性暴涨,主要是国防政策、国防产业、国防出口等内因“全链路”发力的结果。

国防采办政策体系重塑

近年来,印度政府着眼实现国防工业自主化,自上而下对国防采办政策进行深度调整,推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可执行的法规措施,这成为印度国防产值爆发式增长的根本驱动力。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为大力发展经济、稳固执政地位,将“印度制造”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印度制造”战略,旨在通过吸引外资、推动本土制造业发展,设定制造业12%~14%年均增长率目标,减少进口依赖,创造就业机会,逐年提升印度制造业的竞争力,最终将印度打造为全球制造业中心。2020年,莫迪政府又提出该战略的演进版——“自力更生印度”倡议,在今年8月15日的独立日演讲中又再次强调。

整体看,“印度制造”与“自力更生印度”前后衔接,是整个制造业的宏观战略,而在国防产业的细化和落位是:“提升本土设计、研发和制造能力,逐步减少对外国武器进口的依赖,将印度打造成一个全球国防制造中心和可靠的出口国”。在这个战略目标的统揽下,印度在国防产业领域推出一系列较为激进的改革举措。印度国防部长辛格表示:“得益于深远的政策改革、营商环境的改善以及过去十年对本土化的战略关注,国防工业实现了持续的同比增长。”

如果说“印度制造”与“自力更生印度”倡议是战略方向和政策导向,2020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国防采购程序2020》则是将战略意图转化为国防产值的关键“工具”。《国防采购程序2020》相较于以往的采购程序,有三方面显著升级优化:

一是改变国防产品采购的优先级。《国防采购程序2020》提出“采购的外国武器装备,应在印度国内生产并部分使用印度自主设计的零部件;这类装备要达到50%”,这意味着只要有符合要求的国内产品,军方必须优先采购,这为本土企业锁定了市场份额。

二是增加国内采购的预算比例。印度政府近年来大幅提高了采购国产武器装备的预算比例,意味着数千亿卢比的国防订单被强制留在国内,直接转化为本土国防生产企业的收入和产值。如2024财年,印度签署了193份国防采购合同,总额超239亿美元,其中81%授予了国内企业。2024年12月底,印度国防部宣布将在2025年修订《国防采购程序2020》,预计将会进一步推出对本土企业的利好政策。

三是持续简化采购流程和提高效率。摒弃过去冗长、繁琐的国防采购流程,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环节、下放审批权限、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措施,不仅缩短了采购周期,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私营企业进入国防生产领域的成本,扩大了国防工业的参与主体,为国防产值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20年8月起,印度国防部开始发布“积极本土化清单”,以明确时间表的方式规定了未来将禁止进口的装备和项目,因而又被称为“进口禁令清单”。该清单涉及火炮、突击步枪、护卫舰、声呐系统、运输机、轻型武装直升机、雷达、轮式装甲平台、火箭、炸弹、装甲指挥所车辆和装甲推土机等,这就传递了一个清晰且不可逆的信号:这些领域的进口依赖将被终结。该清单迫使印度国内企业向上游核心技术和复杂制造拓展,也将增加国防产值。相关资料显示,截至今年2月,“进口禁令清单”列出的5500多个项目中,有3000多个项目已经本土化。此前,印度官方数据指出,印度武器装备自给率已从30%~50%跃升至65%。

1月 2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名印度边境安全部队士兵在共和国日庆祝活动彩排期间休息

1月 2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名印度边境安全部队士兵在共和国日庆祝活动彩排期间休息

国防产业结构调整

在利好政策制度驱动下,印度国防产业正在经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向更加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为印度国防产值的增长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持续扩大了国防生产的规模和产值。

2020年,印度启动“联合行动实现自力更生”计划,意在逐步打破国资军工企业的垄断地位,为私营企业参与国防生产创造机会。该计划推出后,私营国防生产企业快速发展,从2014年的120家增加至2024年的430余家,为国防生产注入了新活力。

一方面,为获取更多国防产品订单,私营企业另辟蹊径,向国资企业薄弱的生产领域发力,包括无人机、太空、电子战、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填补了国防生产的空缺,也推动了新兴装备生产。例如,无人机初创企业专注研发的“眼睛”系列四旋翼无人机,在2024年获得了2500架的采购订单。

另一方面,私营生产企业通常从国外引进技术,可生产的装备逐年增多,其中不乏高技术装备或部件;同时,还通过“代工—合资—品牌”的进阶模式,进入全球产业链,承接全球的巡逻艇、雷达部件等生产订单。2024财年,印度私营企业在国防产值的占比实现飞跃,从2020财年的8%增加到22%左右,成为拉动国防产值增长的重要力量,并创造了18.3亿美元的国防出口产值(占总出口额的60%)。

长期以来,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等“国防生产单位”(DPSU)始终是国防生产的“主力军”。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双重作用下,这些传统国资企业被迫改革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生产效率有所提高。2024财年,国防生产单位(DPSU)和其他国资企业的国防产值,约占到了印度总产值的77%,同比增长了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印度政府积极推广公私合作(PPP)模式,一些大型国防项目采取国资与私营企业合作的模式,国资企业实现了生产成本降低、周期缩短,进而提高了生产效能和项目完成率。

近年来,印度政府还通过调整国防领域的外资政策,将“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比重从49%提高到74%。这一重要调整,吸引了更多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印度国防生产领域,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市场渠道,还促进了印度国防工业的升级转型,提高了国防产能:同时,外资在印设厂生产,实现了外国先进技术的快速“本土化”,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随着国防工业区域化、集群化特点逐步显现,印度开始出现地理集中和专业分工的国防产业走廊,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截至今年2月,印度已打造了北方邦、泰米尔纳德邦2条国防工业走廊(DIC)。其中,北方邦国防工业走廊由阿格拉、阿里格尔等6个城市节点构成,重点项目有“布拉莫斯”导弹的第二条总装线、AL-3IFP发动机大修厂等。泰米尔纳德邦国防工业走廊由钦奈、哥印拜陀等5个城市节点,依托“金奈-班加罗尔”航空与航天复合走廊,重点生产航空工业产品,如“塔塔-波音”合资工厂在此生产AH-64“阿帕奇”机身。

国防产品出口拉动

“印度制造”战略与“自力更生印度”倡议强调要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国防制造中心和可靠的出口国”。在逐步优化的国防产业支撑下,印度国防产品出口量开始增长;为争夺市场,印度又想方设法提高产品质量,以此获得更多订单,这也形成了出口与生产相互促进的局面。

出口直接拉升国防产值。2020年8月,印度出台《国防生产和出口促进政策》,推出简化审批程序、完善质保体系等一系列促进国防产品出口的政策,莫迪对此表示:“要以活力、稳健和有竞争力的国防工业来促进武器的生产,推动印度往前迈进一大步。”2023年9月,印度国防部推出《国防出口程序指南》,为优质企业提供3%~5%的财政补贴和出口信贷。

在这些宏观政策推动下,印度国防产品出口快速发展。在出口产品范围上,从简单的军靴、被装等轻工业产品,扩展到“布拉莫斯”巡航导弹等先进武器;出口对象也扩大到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以色列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其中最大的出口对象是亚美尼亚,出口了价值约7亿美元的国防产品,包括“天空”防空导弹系统等。

近几年,印度国防产品出口额节节攀升,2024财年达到26.9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2.5%,相较2014年则增长了33倍;与此同时,出口额在2024财年已占国防总产值的15.6%,成了重要的增长极。印度计划在2029年实现5000亿卢比(约57亿美元)的国防出口目标,增强其“全球国防制造中心”的地位。

出口间接促进了国防生产。印度国防出口的增加,不仅直接带来了产值增长,也通过国际市场竞争和检验,反推企业提升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水平。为更好占领国际市场,印度推出了多项措施,较为重要的包括:一是降低融资成本。2023年,印度出口信用担保公司(ECGC)推出了“质量溢价保单”,对评级达到指定标准的企业,保费下降20%,赔偿上限提高50%,“布拉莫斯”航空航天公司因此获得了年息仅2.8%的买方信贷,比市场平均水平低120个基点。

二是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引入“出口型质量评级”(EQR),把缺陷率、交付准时率、售后响应时效等量化为星级;拉森特博洛等龙头企业,还主动将国内军标升级到北约AQAP或美国MIL-STD质量体系。

三是提高售后质量和水平。印度仿照以色列“拉菲尔模式”,把武器出口后的实战或演习数据纳入质量闭环。例如,2023年亚美尼亚发现“天空”防空导弹发射车火控软件与俄制雷达数据链不兼容后,印度在6周内研发出补丁包,派出现场工程师“上门”服务,最终使导弹拦截成功率回升到85%以上。总体看,推动国防生产质量提升,从而进一步扩大国防产值,印度出口产品有望在亚非拉市场形成对欧美俄产品的错位竞争优势。

印度通过一套“组合拳”来系统性提升国防产值,涵盖了从顶层政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到国防产品采购及出口的全方位变革。随着改革深化,印度国防产品质量和国防产值有望提升,并实现从“问题产品”生产者到可靠国防装备供应国的蜕变,从国际军火市场“买家”到“卖家”的转变。当然,印度国防工业基础薄弱、装备研发能力不足、综合营销与管理能力偏低等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这也是印度持续提高国防产值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李志系陆军指挥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俞俊系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

undefin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