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已扎根50年。50年来,这家曾经的大集体企业已成长为“世界500强”,它所生产的钢铁,外观依旧冷峻,但内在已焕然一新。
它们蕴含高新技术:双辊薄带铸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集成现代工业最新成果,支撑着从“九天揽月”到“五洋捉鳖”的国之重器。
它们更加绿色环保:全工序达到超低排放,吨钢能耗居全球领先水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实现正向循环。
坚守创新驱动奋斗不息,锚定技术前沿步履不停。“知命沙钢”正瞄准国家紧缺领域发力攻关,紧随国家战略坚定“引进来”“走出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钢铁力量”。
创新基因长出“钢筋铁骨”
钢水铸轧也能像擀面皮一般操作?这如同天方夜谭似的场景,已在沙钢实现。
走进沙钢超薄带生产车间,只见钢水从巨大的辊盒中缓缓流过,快速冷却成仅0.7毫米厚的薄板。相较传统热连轧工艺,该技术将产线长度缩短近95%,大幅节省用地,更省去连铸、加热等环节,使单位燃耗减少95%、水耗减少80%、电耗减少90%。
这样的生产线在沙钢已有4条,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但在6年前,沙钢这步“棋”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
“2019年,我们刚引进美国纽柯超薄带CASTRIP技术时,许多人有疑虑。因为之前也有钢企尝试这项技术,却未能攻克生产连续性与质量均一性等难题。”沙钢集团常务执行董事施一新说。
面对困难,沙钢组织科研骨干夜以继日进行攻关,巧妙排布喷淋设备让钢水更好凝结为薄板,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减少裂纹……经过4年多努力,沙钢实现连浇炉数、年产量、品种钢开发数量等核心技术指标国际领先,所形成的“高效薄带铸轧”技术体系荣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等荣誉。
从“被质疑”到“被学习”,纵观沙钢发展史,不乏此类转折。
从20世纪80年代,放弃“小富即安”日子,斥巨资引进英国75吨超高功率电炉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将工艺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间的差距缩短20年;到2001年,将德国蒂森克虏伯多特蒙德钢厂整个“搬来”,实现生产品种从长材料到扁平材转变……沙钢在一次次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实现自身飞跃。
“家父沈文荣创立沙钢以来,将‘坚持创新’‘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植入企业发展基因。如今中国钢铁行业已全球领先,沙钢与许多同行一样面临越来越多‘无人区’问题。唯有坚持创新,才能破局前行。”沙钢集团董事长沈彬说。
短期看,钢铁市场供需不匹配,如何找准方向避免“内卷”?沙钢从“坐销”变“行销”,深度对接客户需求,开展定制化研发。如公司正聚力打造的硅钢产品,可精准匹配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需要。
长期看,钢铁产能受控制,如何在规模化之外找到降本增效新办法?沙钢推进生产运营智能化创新,通过打造“黑灯工厂”,以点带面加大智能制造技术推广应用,与上下游企业一道“建圈强链”。
走进沙钢钢铁研究院,一众年轻的面孔或专注于显示屏上的数据,或围坐一圈俯身探讨。“得益于企业建立起的‘容忍失败’‘给能者压担子’等制度,这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不惧‘捅娄子’,让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方案变成现实。”施一新说。
在苏州市工商联发布的“2025苏州民营企业研发投入100家”榜单中,沙钢集团位居榜首。目前沙钢研究院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67人,累计荣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0余项。
绿色理念串起资源循环
汽车驶过张家港钢铁大道,3座超700米长的巨大半圆柱形建筑横亘在道路一侧。这是沙钢斥资4.55亿元打造的全国规模领先的C型全封闭式料棚,可储存各类矿粉、混匀矿200余万吨。记者步入其中却鲜见人影。
“钢铁生产前端易现扬尘与资源浪费。对此,我们采用国内领先的智能化设备对料堆进行建模,使用智能调度控制系统实现无人化操作,有效遏制散料在搬运过程中的‘跑冒滴漏’,从源头提升生产‘含绿量’。”沙钢原料烧结八车间生产主任乔从生说。
长期以来,钢铁产业被贴上“高耗能”“高排放”等标签。这在沙钢人看来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鞭策。
“不可否认,钢铁产业相对其他产业面临更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但今天的生产已不同以往,我们对标全球顶尖绿色标准,矢志践行绿色发展。”沙钢集团总裁龚盛说。
绿色发展,硬件先行。沙钢全面实施环保提标升级,累计投资超100亿元实施水、气、固废、噪声“四大治理工程”,推动焦化烧结脱硫脱硝改造等上百个环保项目,在江苏率先通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全流程超低排放公示。
绿色发展,资源管理见真章。“如何把铁矿石、焦炭这些资源‘吃干榨净’,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课题。”沙钢集团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晓东说,沙钢的破题思路是“循环利用”。
对生产过程中的钢渣,沙钢采取磁选、破碎等工艺,让“工业固废”再生为能满足电梯配重、道路铺设等所需的材料。对水资源,沙钢实施煤气干法除尘等节水技改项目,让“工业废水”实现就地处理、就近回用。
绿色发展,技术工艺辟新径。沙钢建设智慧能源管控系统,通过研发专属“AI算法”,实现对各类能源的预测性管控,进而从能源计划、能源调度等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
记者在沙钢铁前管控中心看到,偌大的监控室里只有四十几位工作人员。“我们每天要消耗10万吨以上物料。以往所需人手是现在的5倍。更关键的是,过去故障响应最快要半小时,如今系统全自动化控制,1到2秒内即可解决,每年节省能源成本超1000万元,产量还提升9%以上。”炼铁厂二车间主任助理韩旭说。
行走在如今的沙钢,绿色植物随处可见,整洁的码头岸线已长成“长江绿廊”。2024年,沙钢获评江苏省“无废集团”建设试点。今年初,沙钢荣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24年度钢铁极致能效工程能效标杆三年行动先进企业。
实业报国锚定新发展路径
在沙钢展厅,陈列着诸多沙钢用户发来的感谢信、锦旗、奖杯。细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包含“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等“大国重器”建造单位的认可。
从40多年前乘城镇化东风生产窗框钢,到如今紧跟海洋强国战略生产桥梁钢、超高强海工钢,沙钢紧跟国家发展需要的战略定位一以贯之。
“沙钢50年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而今,如何在‘减量发展’大背景下探寻新发展路径,是新时代‘钢铁报国’必须思考的课题。”沈彬说,沙钢正从“减”与“加”两个维度系统布局。
做减法需刀刃向内,敢于“壮士断腕”。
螺纹钢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有着较为稳定的市场规模。沙钢曾是华东地区螺纹钢市场领跑者,但近年来,这款在许多企业眼中能提供稳定现金流的“香饽饽”,却成为沙钢优化产品结构的对象。
“由于市场趋于饱和,2015年,螺纹钢价格一度跌成‘白菜价’,这给我们敲响警钟。”沙钢集团副总裁陈少慧说,对此,沙钢持续压缩螺纹钢产量,将宝贵的产能指标留给高附加值的优特钢。如今沙钢已将螺纹钢产能降低至高峰时的十分之一,优特钢产能则提升至约320万吨。
做加法不是一味做大规模数字,而是精准把握市场机遇,提升发展质量。
“国内钢铁产能居高不下,不少企业承压。我们积极响应政策导向,通过并购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龚盛说。
近年,沙钢先后并购江苏淮钢特钢、安阳永兴钢铁有限公司、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等,采取独立承包模式,在给子公司资金、技术等赋能的同时,赋予其极大自主权,使其通过专业化发展,做大细分市场。其中,淮钢已成为汽车用钢主要供应商之一,抚顺特钢瞄准航空航天用钢等领域不断突破。
立足国内,扬帆海外。沙钢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强化海外布局。近年,沙钢通过自建海运船队等举措,已与3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稳定合作。2024年,沙钢集团旗下江苏沙钢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90.22%,从“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到“国际黄金大通道”中老铁路,都可见“沙钢智造”身影。
在加与减、破与立中,沙钢也在为4万余名职工探寻更好发展前景。
“沙钢刚成立那几年,每次招人,老沈总都会亲自看一看新人的手,因为那时炼钢没有力气可干不了。”龚盛说。如今,沙钢通过引入无人“天车”,四足机器人等设备,缩减大量重体力岗位,由此省下的人力,得以向更多创新环节倾注。
近年来,沙钢力推全员创新,通过劳动竞赛等创新活动鼓励员工持续提升技能水平。就在不久前,沙钢召开第十一次职工改善提案成果发布会,来自基层职工的16项创新成果获得表彰。
坚守初心,聚力前行。日前,一艘满载沙钢超薄带产品的巨轮从张家港起航驶向非洲,助力当地交通建设。而在不远处,一副写着“我们的决心就是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未来”的标语虽历经风雨,依旧醒目。
沈彬表示,未来沙钢将坚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以创新为引擎,铸就“百年沙钢”。(朱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