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水“望月”去又还-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09 10:52:2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湫水“望月”去又还

字体:

  曾几何时,中秋的风俗,湫水沿岸最是古朴典雅。

  湫水是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的一条河流,从黄土高原罕见的山谷清泉汩汩而出,继而汇集沿岸村落大小不等的溪流成河,一路向西至碛口古镇后流入黄河,是黄河在晋西地区的重要支流。数千年来,湫水流淌不息,两岸的黄土坷垃也随着人工凿筑的沟渠成为肥壤水田,菜蔬谷菽无不茁壮繁茂。尤其到了每年中秋时节,各类蔬菜瓜果大量上市,由此中秋节便成为湫水人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

  “节节高,节节高,节节高上盖金桥……”秋夜苍凉,天澈月朗,湫水东岸寺家塔宽阔的戏场内,男女老幼熙熙攘攘,聚精会神盯着戏台上随风摇曳的湖蓝色幕布,等待好戏开场。湫水的中秋节习俗,以宰猪羊、打月饼开启,以唱大戏、夜望月进入高潮。随着一阵锣鼓点,一个身着乌纱红袍手执笏板的三花脸演员走上台来,颂唱丰稔季,祈佑太平年,给湫水人送上一年来辛苦耕作丰收季最遂心的祝福。这种类似京戏“跳加官”的安排,是湫水中秋节大戏开场前必不可少的颂拜仪式。继而正戏开演,通常是晋剧经典戏《打金枝》。戏文虽是皇家宫闱轶闻,却也说的是夫妻和睦的家长里短,很是应景。

  当戏台上驸马公主和好如初,剧终落幕时,天空中的明月已是大如玉盘,皎洁无瑕,照亮了看戏老幼归家的蜿蜒小径,也迎来了湫水人中秋节最重要的“望月”习俗。

  所谓“望月”,其实就是“拜月”“祭月”。

  按照《周礼·春官》所载,早在西周已有“中秋夜迎寒”和“秋分夕月”的祭祀仪式。故《白虎通·社稷》云:仲秋之月,择元日,命民社。

  唐宋时期,祭月赏月渐成习俗。宋代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而到了明清时期的中秋节,“祭月”远比赏月重要得多。据《北京岁华记》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地处陋乡僻壤的吕梁山湫水“望月”,到底源出于先秦的“民社”,还是明清的“祭月”,尚无考证。不过,湫水“望月”融合了丰收的喜庆和美好的祝愿,也算自成一体。

  首先,湫水“望月”多选择在戌亥之交,大概是晚上9点前后,其时月光泻辉,光耀漫天,最是华美。

  其次,“望月”有备供、望拜、祈愿、分胙四个环节。“备供”即准备供品,除当地焦炭炉烘烤的空心月饼外,全部为圆形的当季瓜果,如苹果、海棠果、葡萄、秋桃、大枣、西瓜等;“望拜”则是在室外院落中能看见月亮的空阔地举行,取一方矮桌,托盘摆放好瓜果、香炉,男女主人并儿女向月跪拜,焚表上香敬拜;“祈愿”则是燃香后男主人以半文半白的语词祷祝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孩子们则以轻言细语求学业、姻缘顺遂;“分胙”需全家安坐望月静赏,等一炷香燃尽后取供果分食,至此礼成,这才归屋就寝。

  这样的习俗绵延不绝,从无停止,但前些年却戛然而止。若问其由,一是当地矿藏丰富,随着无序开采,雾霾缭绕,云雾浑浊,饶是中秋,也无明月可望;二是湫水污染,几近断流,沿岸良田龟裂盐碱,或是乱搭乱建,再无丰收之喜;三是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村落凋零,老人孤守,无人张罗;四是多元化的娱乐取代了戏曲表演,就算唱大戏也无人问津。

  乡愁何处在,最是故乡月。随着“望月”等各类乡俗的消逝,客居他乡的湫水人,很多也不再归乡团圆,而是纷纷把父母老人接到城市里来过中秋。

  “回来吧,今年老家唱大戏,家家户户还要‘望月’。”放假前,幼年的玩伴给我打电话,说他从太原赶回老家过节,希望我也回去看看家乡的变化。

  没想到,印象中“遍体鳞伤”的故乡竟然脱胎换骨,变了一番模样。

  其实也就短短数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根吕梁山,也拂绿了湫水岸。小煤矿关停了,湫水又流淌了,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到处改造为风景宜人的山乡公园,绿树郁郁苍苍,鸟雀枝头翩飞,真正让“人说山西好风光”名不虚传。

  中秋入夜,寺家塔古老的戏台上灯火通明,还是古老的晋剧,还是《打金枝》剧目。只不过,台下不止有耄耋的老人,还有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更有高举着手机在社交平台上直播非遗戏曲文化的自媒体博主。

  戏台上依然是郭子仪的家事,皇后娘娘一板一眼地劝和公主与驸马,浑然不知他们古老的“打金枝”故事在湫水年轻人的直播助力下,早已唱出了湫水岸,传递给互联网上每一位好奇打量吕梁山民俗的天南地北网友们。

  湫水游子们,也纷纷回乡过节,湫水岸畔的欢声笑语又回归过往,喜气洋洋。

  当深夜一轮明月在细蒙蒙的秋雨后银辉泄地,愈发清亮时,又到了“望月”的重头戏了。

  旧日窑洞里的各家各户早就搬入了楼房,自然“望月”的仪式也选择在小区的广场进行。物业提前给广场悬挂起节日的彩带,关闭闪眼的路灯方便居民“望月”。

  “望月”仪式近年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各家各户的小热闹变成左邻右舍的嘉年华。在明月的映照下,湫水人丰收的话题不再局限于庄稼的丰歉,而是上升到大国的复兴,民族的未来。方才还有人感慨“九三阅兵”的威武雄壮,接着就有人谈论起国际形势的变化。更有张家儿子就读名校博士,李家闺女就业“大厂”引来的啧啧称羡。

  夜色深沉,湫水人还在分享着甘甜的瓜果,畅想着家国的未来,相约着来年接续“望月”的传统,无论是居家老人,还是还乡游子,都是意犹未尽。

  “月华秋色两鲜新,万里澄空不受尘”,大宋山西同乡司马光中秋夜笔下的月色依旧,三晋大地却是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刘军)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