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光,确有些不同。她不像平日的月辉,清清冷冷地独自醒着;今夜,她是融融的,带着一丝人间烟火的暖意,仿佛是从一只极古老的、温润的玉盏里,满盈盈地溢出来的。
她流到我的书桌上,便不再是光,而是一片无声的、浩大的寂静了。这寂静里,又满盛着声音——千百年来无数个这样的夜晚,诗人们的吟哦,征人们的太息,孩童们的欢笑,如丝如缕,都凝在其中。
神思不由得随着这片光荡开去,恍恍惚惚,像一叶不系之舟,溯时间之河漂向远方。我仿佛看见,在无数个这样的月下,我们的先人,也曾这样地站着,望着。
那在《诗经》里劳作的先民,俯下身去,拾起的每一株禾黍上,都沾着这样的清辉;那在长城上戍守的兵卒,盔甲上凝结的霜华,也是月光的化身。这月,品过李白的酒,照过杜甫的诗卷,抚过苏轼华发苍然的容颜。她是一部银灿灿的无字大书,写着我们这民族全部的悲欢与坚韧。
这横亘千古的月光,不仅照亮了山河庙堂,更浸润着每一个寻常的人家,映照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脉络——是匠人以陶器、青铜与丝绸织就的绵长记忆,是农人在稻浪间躬耕的日日勤勉,是将士在边关苦寒中凝固的无限忠诚。月色如水,个体生命的微光,汇入民族的长河;万家灯火中,流淌着与国同脉的辉光。
目光从渺远的思绪中收回,白天在胡同里看到的场景浮现眼前——家家户户门前都飘扬着一抹鲜艳的红,孩子们举着小小的五星红旗奔跑,老人们坐在树下对弈闲谈,卖糖炒栗子的大锅冒着热气,《我爱你中国》歌声穿过院落飘过树梢……国旗的红、歌声的美,人们的笑颜、生活的烟火,交织成这片土地上博大而深沉的安宁。
这安宁何等珍贵!是窗内方寸的温暖,是街巷欢欣的笑语,是夜空中再无硝烟气息的纯净。这安宁,正由那片沉静的红色守护着——那红里,熔铸着井冈山的晨雾、延河的波光,以及无数为了“黎明”的信念而坦然走向永夜的青春背影。
不会忘,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天安门广场,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上,鲜花簇拥着那些无名的面孔。英雄,站在人民之中、立于天地之间。《献花曲》奏响那一刻,曾经冲锋的身影仿佛被唤醒,化作光,永远照亮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阅兵仪式上,当战机划过天际留下七彩烟霞,当铁流滚滚大地为之震颤,当战士们铿锵的脚步声响彻云霄,我看到观礼台上,老兵的眼中有泪光闪烁。这泪光,与此刻天上的月光,何其相似——是历经沧桑后,最纯净的明亮。
今夜,千家万户的餐桌上,都摆着团圆的月饼;亿万双眼睛,都望向同一轮明月。此心安处,有无数人的默默守护——是戍边卫士用青春丈量祖国山河的每一个坚定脚印,白衣天使在生命线上不舍昼夜的又一次坚守,执勤民警为平安中国站成最可靠的“灯塔”;是高铁列车员托举的归途,电网工人守护的光明,快递小哥递送的温度……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身影,勾勒出节日里最动人的风景。他们以小别离,守护大团圆;以个人之“缺”,成就万家之“圆”。
月光仿佛更澄澈了些,像一条汤汤东流的河,汇入历史与家国的浩渺。我想,今夜的每一个你我,都不再是白日里为琐事忙碌的、孤独的你我。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那条叫“长江”的河流;我们的骨骼间,生长着那座叫“泰山”的峰峦;我们的呼吸,与这国土上一切的生灵同频。而我们个体的命运,与我们的国,早由一根看不见的、却无比坚韧的线,牢牢地系在了一处。
月光如永恒的丝带,静静流淌,串联起黄河的千年奔涌、昆仑的巍峨守望,轻抚过北国农田的丰收图景、南方渔火的温馨宁静。在这片被她温柔凝视的土地上,每一个家庭的团圆故事,都是盛世华章的生动注脚;每一个普通人的幸福梦想,都在辽阔征程中照进现实。
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啊——既有气吞山河的磅礴,也有柴米油盐的温暖;既有铁肩担道义的担当,也有花好月圆夜的美满。
不知何处,隐隐约约飘来桂花的幽香。这香气,这月光,与这心头的暖意,浑然交融,分不清彼此了。我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将整个清秋、整个故国,都装进了胸中。
月华如练,家国一体。
那高悬的,是千古的月,也是新生的共和国;那圆满的,是天上的轮,也是你我心中沉甸甸的、光灿灿的愿。双节同辉并非偶然,而是诗意的昭示:当万家团圆与共和国的华诞,在同一片月光下重叠,“家”便是“国”最坚实的基石,而“国”则是“家”最永恒的穹顶。
夜渐深,月光愈发皎洁。我知道,明天朝阳升起时,这片土地上又将升腾新的气韵与希望。此刻,就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片联结着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国家的月光里,做一个关于永恒的梦。
那梦里,月光淌进每一个仰望者的心田。而我们,是这月光的读者,更是家国故事的书写者。以奋斗,以铭记,以爱。(任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