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赣江,浩浩汤汤;峡江水急,浪涌涛荡。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因“群峰夹赣水江面狭窄”而得名,一如峡江农业发展势头,虽曾遇狭处却活力奔涌、频频破题:山区小县特色水果缘何远跨重洋,获得中东和东南亚市场消费者好评?为何这个吉安市人口最少的县,“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授权企业数量却最多?如何让农户吃下定心丸抛开“不敢多种”的重重顾虑?
峡江把答案书写在田间地头,以标准化筑基、规模化聚力、品牌化赋能,全链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跨越赶超求突破,彰显小县大作为,在赣中红土地上绘就颇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精彩篇章。
鸽子上“户口” “空中”种木耳
峡江县仁和镇乳鸽养殖户邓永春给每个鸽子家庭都上了“户口”,这成为拯救他农业生涯的“关键一招”。
仁和镇曾是生猪养殖大镇,然而因养殖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长期受困于分布散、质量低、环境差等问题。不仅周边百姓吐槽气味,农户效益也受到影响,不少农户选择转型。
2019年,邓永春关闭生猪养殖场,进入乳鸽养殖行业。他本以为凭着在养殖行业“摸爬”多年的经验能很快入行,却接连“打了几个趔趄”:养殖的第一批8000对鸽子,一个多月后只存活1000多只;在外省采购的5000多只另一品种鸽子,不久后又病倒了三分之一。
不服输的邓永春几乎住在了鸽棚里,终于发现问题在于养殖标准化不足。邓永春说,那时雇佣的工人各凭经验,管理随意性强,孵化箱脏乱、消毒不规律,种鸽死亡率高、胚胎孵化率低。业内每对种鸽月均孵化1.5-1.7只小鸽子,而他只能孵化约0.8只。
类似问题困扰着仁和镇其他农户,为提高行业标准和发展质量,仁和镇推广自动化饲喂系统、环境监控平台等现代化技术,建成了10个标准化乳鸽养殖基地。
如今再走进邓永春的乳鸽养殖场,每对种鸽住的“单间”上都挂着“户口本”,上面生蛋日期、清洗周期、孵化情况等数据一目了然。他还搭建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手机上就能查看环境监控平台。邓永春聘请的40多位村民,经过培训后用统一标准管理着年出栏300多万羽的鸽舍,产蛋率、孵化率等数据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转危为安。
其中,40岁的巴邱镇何家村村民廖冬连管着4000多对鸽子,她时常带着一本手账,上面标记着各时间段的安排。绩效与鸽舍管理情况挂钩,她收入高时月薪有万余元。
人才是农业标准化落地的核心驱动力,峡江县构建梯度式人才队伍,将人才智力转化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江西绿森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峡江县2024年重点引进的一家林下经济企业。然而企业在起步阶段,就遭遇了严峻挑战。“今年四五月份,持续高温高湿叠加病虫害,基地里刚移栽的10万株油茶苗,一下子损失近六成。”公司负责人邓智平回忆道。危急关头,县里搭建的“院企合作”平台迅速响应。省林科院专家团队第一时间赶赴基地“把脉问诊”,传授管护经验,把剩下的油茶苗从黄叶烂根的状态中“抢救”过来。
在一次次“问诊”和授课中,专家做给农户看,农户跟着专家干,田间地头的种植标准越来越规范。如今,公司的现代化育苗基地里,下方种着中药材幼苗,上侧垂挂着7万多个木耳菌包,实现一田两收、立体种植。邓智平说,基地已有6位村民,跟着专家边看边学逐渐成为行家,木耳亩产最高能达到1.2万斤。
据统计,峡江县在全县11个乡镇86个村打造了86个乡土人才工作室,并以此为依托,通过课题研究、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形式,汇聚高层次人才智力优势,引进农学博士14名,培育新型乡土人才2000余名,助力农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抓农业标准化不仅是抓一产标准化,也要沿着产业链条延伸到加工端等更远的环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峡江名中带着“水”,然而渔业发展也曾因技术滞后与产业转型之困,面临发展压力。近年来,当地优化渔业产业发展布局,加快设施渔业发展步伐和规模养殖池塘绿色高标准改造。
鱼片被单冻机冷冻到-30℃快速冷冻保鲜、每天约10吨鱼片发往全国各地、清洗切片等流程实现机械化……位于峡江县的江西海阔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高效的景象。
“以前仅靠人力加工,产能和质量都不稳定。如今,车间工人从120多人减少到80多人,产量却提升了50%以上。”公司负责人曾武林说,随着产线标准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今公司不再仅销售低附加值的原材料,还推出了调味好的成品鱼片,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已达到去年全年总额。
不只是渔业,在峡江县砚溪镇砚溪村米粉生产基地,每天有10余吨大米被做成米粉销往全国各地;峡江实施“杨梅+”产业融合工程,开发杨梅酵素、花青素等6个高附加值产品;戈坪乡油茶合作社榨油坊,油茶鲜果从脱壳、烘干、分拣、压榨、灌装全过程自动化生产……峡江县以工业化、标准化理念抓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价值被最大限度挖掘。
峡江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邓玉山说,随着当地农业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链上农企实力水涨船高,目前当地已有超亿元农业龙头企业8家、超10亿元2家,23家特色企业参与“井冈山”品牌团体标准编制。
让农民放下“不敢多种”的重重顾虑
种田要学吗?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南下村农民石玉莲的回答是:不仅要学,还要上大学。
2012年,39岁的石玉莲成为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首批学员之一,考入江西农业大学学习“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石玉莲说,以前在村里能种十余亩的“老把式”已是高手,入学后发现得益于现代规模化种植手段,有的新农人一个人就能管好成百上千亩农田。“不能闷着头搞农业,要懂科技、会经营,规模化科学种粮才有收益空间。”
回村后,石玉莲骑着电动车,绕着人均耕地0.47亩的南下村转了几圈,下定决心把种植面积从两三亩增加到300多亩,还领头成立了“金坪乡优质水稻生产合作社”,推广优质水稻生产技术,面积达5000余亩。
测土配方施肥、改良技术精准播种、机械化耕种……一项项科技在田间地头应用。石玉莲说,她至今记得小时候晒谷子遇到暴雨,稻谷被冲到沟渠地里到处都是,她边哭边捞的场景。如今,从插秧机到烘干机,水稻生产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机械化,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割四五十亩,抵得上以前几十位农民的一天工作量。石玉莲一个人就能管好300多亩农田,亩产约1100斤。为帮助周边农户,石玉莲开通了“水稻科技服务电话热线”,每年义务服务近1000个小时。她还被江西农业大学聘为“农民导师”,享受副教授级课酬待遇。
各式农业科技手段在基层涌现,让峡江农户抛下“不敢多种”的顾虑:马埠镇上盖村用无人机吊运杨梅,突破杨梅“一日色变、三日味改”的运输难题;戈坪乡打造5个油茶水肥一体化基地,告别“人种天养”收成“看天吃饭”的模式;金坪民族乡建设数字化果园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数据。
据统计,峡江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4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98%,同比分别提升2.31%、1.75%。
为让新农人们心无旁骛发展农业,峡江县不断推出更贴心的农事服务和更完善的农业保险。在上盖村,农民姚春海驾驶着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他的农机合作社有200多台(套)各类现代化农用机械,服务范围扩展到周边省份。有需要的农户可以像在餐馆点菜一样,模块化选择育秧、翻耕、插秧、收割等农事服务。姚春海说:“我们就像田里的‘管家’,农户打来电话就能线上下单购买服务。”
“以前种田看天吃饭,如今管护有服务,收成有保险托底,我扩大规模的底气更足了。”上盖村农户罗琴琴从2023年开始水稻托管,种植面积从60亩增加到210亩。去年农田遭遇干旱灾害,20亩受影响减产,定损后保险公司7天内就进行了赔付,覆盖了种植成本。
峡江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黄春发介绍,近年来,峡江加大补贴力度,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农民参保率从70%提升至95%,全县粮食作物投保率达到99%。此外,当地结合产业实际情况,开发出油茶、中药材等9个省级特色险种,创新推出翠冠梨、西瓜等小农户特色农业价格险。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是农业规模化的基础,助力把规划蓝图中的规模效益,拓印成现实田野里的丰收实景。峡江县有序推进峡江灌区、赣江口里河段防洪工程水利设施建设,石洞灌区项目列入全国新建中型灌区A类名录。
“田好水足好种粮,我今年新增了200多亩种植面积。”在峡江县水边镇佩贝村,种粮大户何国民望着翻滚的稻浪,语气里满是欣慰。他坦言,长期以来受限于灌溉水源不足,尽管有扩大种植的意愿,却因担心干旱等风险,只能将规模控制在百余亩。直到峡江灌区建起“靶向式”抗旱保灌体系,已经通水的灌区一期覆盖了吉水、峡江、新干三县。截至目前,灌区已累计为沿线农田补水超305万立方米,解决了6.3万亩农田的灌溉难题。
在峡江灌区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着水量、水压、水位等实时监测数据。由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模型,让泵站、管渠、闸阀等在信息化平台实现虚实联动,从取水源头到用水终端,实现全流程精准调控。在上盖村的稻田里,安装了土壤墒情传感器。种粮大户王雅君说,通过传感器的数据反馈,他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农田土壤湿度变化,人工巡田逐渐向更精准的数据巡田变化,农民抗气象风险能力更强。
“卖难”一度是限制农民扩大生产规模的难题,甚至陷入“种得多、亏得多”的尴尬局面。金坪民族乡杨梅种植户周炳全对此深有体会:“杨梅娇贵得很,采摘期就短短一周,保存难、变味快。一旦销售不畅,眼看着果子成筐坏掉,农民心里干着急。”
峡江县鼓励各乡镇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成立农业合作社,推动农户“握指成拳”,形成合力闯市场。如今,金坪乡杨梅专业合作社为散户牵线搭桥,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购销渠道,让农户告别“提篮小卖”。“现在我们只要专心把杨梅种好,销售的事情有合作社托底。”周炳全说。
据统计,目前峡江县2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89家农民合作社、326户家庭农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县2.2万户农户增收,促进相关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小县城农产品端上国内外“餐桌”
“我们专注果汁等饮品30多年,以前想把产品影响力辐射本省都难,而如今端上了1400多公里外的成都米其林餐厅饭桌。”江西中润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肖建勇说,变化从公司成为“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开始。“商标上‘井冈山’三个字就是公司农产品最好的宣传和认可,各地的消费者都认识。”
2022年起,江西省吉安市全力推进“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2024年,“井冈山”品牌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平均溢价21.8%,位列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第七。峡江县以此为契机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目前已有48家企业获得品牌授权,是“井冈山”品牌授权企业数量最多的县。
调配车间只需4位工人,每天能生产300多吨果汁;采用国际先进无菌冷灌装生产线,不添加防腐剂就能延长产品保质期;自动视觉检测系统每分钟能检查数百瓶饮料的密封性、一致性……肖建勇带着记者走进生产车间,不同环节的自动化生产线各司其职。一车车新鲜水果被货车拉入公司,一罐罐果汁饮品被送到全国各地消费市场。
“区域公共品牌对企业是赋能,更是责任。”肖建勇坦言,“我们加入了‘井冈山’品牌,产品要是做不好,丢的不是一家企业的脸,是丢家乡的脸。”为了擦亮这块“金字招牌”,中润公司设有专门的研发团队,拥有6名高级工程师、10名食品工程师、2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拥有40多项设计专利,持续推动产品优化升级。
峡江县金源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庆林说,他们种了1300亩井冈蜜柚,年产量有60多万斤。以前的丰收时节总要担心市场变化、价格波动等风险,如今合作社和中润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实行“保底价+品质溢价”收购模式,农户种植时心里更踏实。据统计,中润公司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8万户,种植水果15万余亩。“井冈山”双柚汁单品每月销售量达400万瓶,年销售达1.98亿元。
为鼓励经营主体心无旁骛融入品牌建设,峡江出台品牌建设实施方案,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品牌申报授权、统一包装设计、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奖补。
“真没想到,我们创品牌,政府不光有补贴,还专门派人上门指导!”玉峡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纪洲感慨道。作为一家中药材生产企业,他们一直渴望加入“井冈山”品牌,却苦于不知从何入手。令他欣喜的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提供指导,全程帮助公司申报“井冈山”品牌。在“井冈山”品牌的强力带动下,公司推出的“井冈山”黄精系列产品市场价值显著提升,产品溢价率超过26%。2024年,公司销售额突破12亿元,品牌赋能成效显著。
峡江县重点围绕特色农产品在培优品种、提升品质、保证质量上下功夫,严格对照“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标准,指导农户按标生产。同时构建县、乡、村、主体四级监管网络,配备278名网格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程监管,为品牌品质筑牢标准根基,从而筛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有带动的农业企业申报授权。
“我以前在家做酱菜上集市卖,年收入只有万余元,如今我的工作还是做酱菜,每月却能赚3000多元。”52岁的戈坪乡芳洲村村民李红莲说,当地百姓爱用芥菜、豆角等做酱菜,但总面临“腌不及时、卖不上价”的难题,她家常有豆角因没时间处理坏掉。7年前,她加入了江西赣之村食品有限公司,既是员工也是供应原料的农户之一,赚一份工资的同时,还能卖家中蔬菜做原材料。
公司相关负责人邓秀兰说,以前摆在街头路边售卖的酱菜,如今提升品质,“穿上”精美包装,卖进大商超、卖上好价格。公司被授权为“井冈山”品牌运营商,采取“基地+合作社+工厂+电商”模式,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从电商平台销售到直播间主播带货,再到更加精准的私域直播,品牌效应持续释放,全公司去年销售额达1.58亿元。
据统计,2024年峡江县的“井冈山”品牌授权产品销售额超10.5亿元,同比增长22%,品牌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品牌产品平均溢价率22%,带动1.1万户农户户均增收1.1万余元。
今年8月,一场为水果举行的精准“体检”在峡江县水果加工分选中心紧张进行。智能分选机的每个托盘侧面贴着溯源二维码,托着水果经过糖度检测、外观筛选等多道工序,选出高品质个体。
“这批10万斤水果以翠冠梨、猕猴桃、黄桃为主,将发往柬埔寨和阿联酋市场。后续还有井冈蜜柚、井冈蜜橘等水果销往泰国等地。”负责分选中心日常运营的江西省居闲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糜作文说,公司做水果出口“赚了面子也赢了里子”,一方面代表家乡农产品赢了名声,另一方面精品翠冠梨在海外市场能卖出相当于普通梨数倍价格,收益更高。
糜作文也曾在水果出口上“栽过跟头”,去年有一批出口的柑橘外观很好,但内部水分不足,既降低了公司效益,还可能影响商业信誉。“以前靠人力、靠经验选果,10多个工人一天只能处理3000斤水果,如今数字化产线处理效率翻了10倍,还能‘透过果皮’看品质,满足大大小小百余项检测指标需求,确保出口果品优良。”
“做现代化农业需要想象力,让数据说话、让土地说话,才能持续生产出让市场信服的产品。”糜作文说,以前果园管护手段传统,拿竹竿插土里测墒情,6000亩果园要六七十位工人管理。如今不少果园有雾化滴灌系统,每10亩地像哨兵般竖着一个传感器,在屏幕前轻轻一点就能完成墒情监测、浇地施肥等工作,果品一致性更好。
峡江县2024年和2025年先后成功承办吉安市全市“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出口首发仪式、全市“井冈山”品牌农产品出口授牌仪式等多场重大活动,并与壹路集团建立“井冈山”水果海外直采基地并授牌,推动翠冠梨、猕猴桃、蒜酥等11个“井冈山”品牌农产品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国家,出口额达3000万元。
峡江县委书记尹嵘峰表示,下一步,峡江县将以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全力打好农业“三化”提升攻坚战,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奋力谱写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峡江篇章。(熊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