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长假的声音-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09 10:52:3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听,长假的声音

字体:

  长假漫漫,我选择留在北京,不抢票、不排号,在家门口休闲,静下来聆听长假的声音。

  10月1日的北京市朝阳公园,因为有国庆花坛的装点,平添了几分秋的气息。一条长椅上,左边坐着弹奏贝斯的男士,右边坐着吹萨克斯的老妇。他们旁边立着一位穿旅游鞋的中年女士,看架势,她要在他俩伴奏下高歌一曲。

  前奏已经响起,中年女士跟上伴奏开始唱。铿锵的歌声从她喉中发出——“都说你的花朵真红火/都说你的果实真丰硕/都说你的土地真肥沃/都说你的道路真宽阔……”

  一曲《祝福祖国》,吸引路人驻足。“……愿你永远坚强/永远蓬勃”。歌声落,掌声起,一场快闪,祝福祖国,这是心灵同频共振的声音。

  中秋节的傍晚,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芳园西街南口的过街天桥上,十来个人在此赏月。莲石路连接东西,过街天桥横跨南北,站在桥上往东看,无遮无拦,实在是赏月好地点。

  天空中彩云追月,让人忆起悠悠往事;地面上车流滚滚,叫人感慨逝者如斯。有人在用手机和远方的亲人视频通话——“妈,看!我这边的月亮从云层中出来啦!”天涯共此时,分隔两地的人,过去只能望月相念,如今可以视频连线。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同一轮明月下,一声声问候,这是通信进步的声音。

  不远处的公园里,一位父亲在给女儿吟诵宋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坐在大石头上的女儿听到此处,忙着插话,“爸爸,不光‘高处不胜寒’,屁股下的石头好凉!这是你自己编的,还是你背下来的?”

  “背下来的,我觉得这是1000年里写中秋月亮最好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写月亮的诗?”

  “呃……”

  “比如,床前明月光……”

  女孩抢着说:“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诗词接龙,这是文脉浸润心田的声音。

  某个薄云蔽日的下午,亮马河上漂浮着若干皮划艇,人们抓紧秋凉之前的时机嬉水。“哗啦”,一桨划过,留下俩旋转的酒窝,更显得,秋水稠,秋水明,秋水柔。一泓碧水,澹澹盘纡,我坐在皮划艇上,听到恬淡安适的声音。

  长假的声音还有很多。

  “导航结束,期待下次再见!”这是自驾出行抵达目的地的声音。

  “支付宝到账76元”“微信收款66.66元”,这是生意兴隆的声音。

  ……

  休闲才是假期的主题。“假”,篆文从人从叚(借助山崖攀援而上)会意,“叚”也兼表声,本义是“借助,凭借”。借用之物非自己所有,因此引申指古代官员离开职位休息或者办私事,即告假,就是向公家借点时间的意思。发展到今天,有了“假期”之义。2025年的国庆中秋长假,长达8天的慷慨休闲则更让人大呼过瘾。

  从忙碌的日常中解放出来,或许才更能发现平时忽略了的东西。长假期间,碰巧读到林徽因1937年10月至1938年春写给沈从文的4封信,彼时她正颠沛流离。“我看黔滇间公路上所用的车辆颇感到一点同情,在中国做人同在中国坐车子一样,都要承受那种的待遇,磨到焦头烂额,照样有人把你拉过来推过去爬着长长的坡。”“可是总有别的法子使我们中国国家进步了弄得好一点,争出一种新的局面,不再是低着头的被压迫着”。读她的文章,我听到对国泰民安的渴盼。

  国泰民安,缘于人人贡献,临深履薄、接续向前。从这个角度看,寸阴是竞,长假还真是“借来”的时间。(尹栋逊)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